新闻动态
“海洋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方法”论证会成功召开
上传时间:2023-12-12 16:09:00 浏览次数:作者与来源:admin

图片1_副本.jpg

图片2_副本.jpg

潘院士致辞.png

四个报告合体_副本.jpg

近日,以推动海洋贝藻类蓝碳产业发展为目标的“海洋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方法”论证会在辽宁省大连市成功举行,大连市副市长刘东立出席论证会并致辞。本次论证会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大连市长海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汇聚了百余位国内海洋贝藻类蓝碳领域的权威专家、产业专家和地方政府相关人士,围绕海洋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碳汇原理与核算方法框架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旨在为未来海洋贝类蓝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切实可行的计量与核算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蒋兴伟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张偲院士、天津大学白敏冬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孙军教授担任论证专家。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白雁研究员主持论证会。潘德炉院士在大会致辞中强调,社会各界对海洋碳汇,尤其是与产业紧密相关的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碳汇热切关注、需求迫切,科学界要努力实现“说得清,算得明,做出示范,能出标准和方法学”。

本次论证会涵盖了四个专题报告,包括碳汇核算方法框架和立体监测、浮游植物固碳效率、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以及獐子岛贝类养殖生态系统沉积碳汇计量。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何贤强研究员汇报了“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立体观测技术”,强调在科学养殖情况下,贝类养殖活动对浮游植物加速捕碳具有增益作用,能够增加有机碳沉积埋藏并具有长期封存效益,同时结合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碳汇立体观测中涉及的关键界面碳通量、碳储量介绍了计量、核算内容和观测手段,以期提升计量和核算精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书群副研究员汇报了“养殖贝类生态系统浮游植物固碳效率”,阐述了贝类养殖的摄食压力和生物再矿化作用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固碳效率具有显著增益,养殖不同滤食性贝类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浮游植物碳利用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蒋增杰研究员围绕“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潜力评估”,阐释了贝类生理活动驱动形成的四个碳库,指出海水贝类养殖生态系统需要考虑整体性而非单个过程,同时指出基于养殖容量的管理是充分发挥贝类养殖碳汇效能的根本前提。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于培松高级工程师重点介绍了“獐子岛贝类养殖生态系统沉积碳汇初步核算”,根据前期在獐子岛海区20根沉积物柱样的测量数据,估算了獐子岛浮筏养殖区和底播养殖区沉积物有机碳年埋藏通量和碳汇量,测算了过去30年獐子岛贝类养殖区碳汇总量。

论证专家组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通过海洋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方法,并形成专家意见,明确海洋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具有碳汇功能,阐明了以养殖海域为对象、浮游植物为碳循环主要载体、滤食性贝类为碳捕获调节器等核心观点。专家组认为论证报告从海域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综合考虑了养殖过程中各环节的固碳、储碳和碳汇过程,提出的海洋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碳汇核算原理和方法框架科学合理、先进实用,对典型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碳汇的科学核算和交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据悉,前期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及国内最大的综合性海洋渔业企业獐子岛集团,在总结国内专家学者过去二十余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中国贝类养殖的典型性区域——獐子岛搭建了科研平台,合作开展海洋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碳汇核算工作,包括现场调查及沉积物柱样采样、实验分析、碳汇计量等工作,获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与相关科研院所的交流过程中吸纳多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核算原理及方法框架的科学合理性。

本次论证会的成功召开,为海洋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方法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性意见。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将联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相关科研院所,进一步深入研究贝藻类蓝碳核算,制定标准和方法学,进行示范应用,为科技-产业-保险-金融等海洋碳汇产业发展链条提供技术支持,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