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天眼看海洋、遥测碳通量”科技成果科普发布——记何贤强研究员科技成果科普发布
上传时间:2020-08-30 09:33:00 浏览次数:作者与来源:admin
       中国科协、浙江省科协联合都市快报重点打造的平台——“科技成果科普发布”,致力于为公众请到深耕一线的科学家,讲述科学研究的故事。让全社会通过这个平台,关注科学,热爱科学,也让科学家成为公众敬仰和关注的人物。
       我们熟知的“低碳生活”,“绿色经济”,主要起因之一是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快速增加,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为此举行了多次气候谈判,以减缓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世界各国考虑经济发展,相互在博弈,这使得国际气候谈判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昨天下午,中国科协、浙江省科协联合都市快报推出的“科技成果科普发布”之“奔向海洋季”系列活动,走进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二所”)。
 

 
       科学家用科普发布的方式,展现如何用“天眼看海洋,遥测碳通量”,这项全称为“陆源入海碳通量动态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的科技成果,获得了2019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发布人何贤强,是海洋二所的研究员,从事海洋水色卫星遥感技术研究近20年,已主持3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担任了国际海洋水色协调组织(IOCCG)执行委员。
 

 
       何贤强说,目前我国碳排放量已经居世界第一,碳减排压力巨大。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每年可以吸收近三分之一的人为排放二氧化碳;海洋具有很大的碳储存潜力,人类开始向浩瀚的海洋“索取”固碳份额。
       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提出《让海洋成为气候变化解决方案》,从绿碳到蓝碳,从陆地到海洋。了解海洋吸收、转移碳的能力以及海洋碳循环机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卫星遥感就是海洋碳通量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技术创新 历经五年研发 攻克国际难题
       针对陆源入海碳通量科学评估问题,何贤强说,在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包括海洋二所在内的全国九家单位多学科交叉研究,构建了海陆统筹的陆源入海碳通量动态监测评估技术体系。
       历经五年多的研发,团队通过卫星遥感、现场观测、数值模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攻克了近海高时间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高动态河流入海及近海碳通量遥感动态评估等国际难题,构建了近海碳通量立体监测评估系统。
       那么对普通公众来说,这项创新技术有什么影响?事实上,除了碳通量的监测,这项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很多方面,比如陆源入海排污、海洋养殖场和渔场环境监测、沿海水质监测、近海生态环境监测等。
 

 
国家应用 提升了我国陆海统筹碳监测能力
       何贤强介绍,该技术构建了海陆统筹、多界面碳通量遥感动态评估体系,提升了我国陆海统筹碳监测的国家能力,获得了我国大陆入海河流碳通量及近海碳汇清单,并在气候变化应对、海洋监测、环境保护等领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根据监测显示,中国大陆入海河流有机碳年输运量近千万吨,而其中,东南沿岸小型河流有机碳输运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5%,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小型河流有机碳通量贡献一直被低估的认知。换句话说,千万不要小看了你身边的每一条小河流,它们很可能将陆地人类活动影响的痕迹,带入近海,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国家输出 SatCO2平台用户遍及全球
       研究团队还研发了遥感与实测交互的海洋遥感在线分析平台SatCO2,实现了特色卫星数据快速获取、在线科学计算和三维球体表达一体化,并向互联网用户提供了20多颗卫星、30年跨度、60多种海洋参数的在线共享和分析服务。
       在团队的努力下,在过去4年举办了7次国际培训班,成果在2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SatCO2平台多次与美国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ESA(欧洲航天局)的海洋水色卫星数据处理系统并列开展国际培训,领跑了全球海洋碳遥感在线服务。
 

来源:都市快报